中新网西宁12月6日电 (记者 孙睿)记者6日从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获悉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
青海省位于世界屋脊,平均海拔4058米,作为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的发源地,青海每年向下游输送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。青海省南部是长江、黄河、澜沧江发源地,北部横亘青、甘两省“生命之源”祁连山,东北部是中国内陆最大咸水湖青海湖,西部是中国“聚宝盆”柴达木盆地。青海是中国“生态高地”,被誉为“中华水塔”。
图为俯瞰青海湖。(资料图) 赵海梅 摄
青海省生态环境厅生态环境监测处副处长罗淑英介绍,生态环境监测作为环境管理的“耳目”、环境预警的“哨兵”,既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,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。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系统按照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,加快构建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形成了包括环境空气质量、地表水环境质量、地下水环境质量、土壤环境质量、声环境质量、辐射环境质量、农村环境质量、污染源监测及生态环境状况遥感监测等指标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,为科学有效系统保护生态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,取得积极成效。
依托三江源、青海湖、祁连山等重大生态保护工程,青海省生态环境厅会同青海省自然资源厅、水利、农业农村、林草、气象等部门,在重点区域建成22个综合站点和1454个基础站点构成的地面监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的生态监测网络。在生态监测工作中建立了良好的联动、协作工作机制。通过充分发挥多部门多要素专业监测优势,生态监测综合能力显著增强。
青海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不断完善,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由49个增加到72个,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由76个增加到99个,增设地下水监测点27个,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评估也全面启动。同时加强咸水湖、盐湖水体监测能力建设,研究制定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,有效提升咸水湖、盐湖环境监测能力。建成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,拓展了对青海省自然保护区、饮用水源地保护区、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,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、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。
此外,建成“远距离、大范围、全方位”精确观测的“青海生态之窗”涵盖青海省五大“生态板块”,实现对重要湖库、冰川雪山、草原湿地、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。“青海生态之窗”观测点位由原来的6个扩建到76个,进一步丰富完善了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,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,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、重大生态工程评估和生态变化动态监测。
罗淑英表示,通过持续优化生态环境监测站网体系建设,青海省“天空地一体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初步建成,为青海省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供有力生态监测技术支撑。(完)
2023年12月6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外交部长王毅在北京同安哥拉外长安东尼奥举行会谈。
王毅表示,今年是中国和安哥拉建交40周年,具有承前启后重要意义。中安在反帝反殖斗争中结下了休戚与共的患难情义,在各自发展振兴征程上走出了互利共赢的合作之路。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,中安关系保持强劲发展势头,务实合作成果丰硕,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,为安哥拉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助力,也为南南合作树立了典范。双方要落实好两国元首重要共识,推动中安关系向更高水平、更深层次发展。中方愿同安方分享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经验和超大规模市场机遇,拓展基础设施、数字经济、清洁能源、医疗卫生、粮食安全等务实合作,深化人文交流,促进民心相通,夯实中安友好的民意基础。
王毅表示,中方赞赏安方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并支持中方维护核心利益,我们同样坚定支持安方维护主权、安全和发展利益,探索符合安哥拉国情的成功发展道路,愿同安方加强多边协作,推进中非合作论坛机制建设,打造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,共同维护发展中国家正当权益,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。
安东尼奥表示,安中既是真诚朋友,也是战略伙伴。在两国元首引领下,安中关系不断丰富,合作日益深化。感谢中方为安哥拉战后重建、经济发展、抗击疫情、民生改善给予宝贵支持,为维护非洲和平安全、纠正历史不公发挥大国作用。安方将继续恪守一个中国原则,支持中国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。安中合作互利共赢,重大项目不断成功落地,见证并促进了两国友谊,安方欢迎中国投资,将切实保护中方在安企业和人员安全。愿同中方继续密切沟通协作,共同推进中非合作论坛建设,共同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,构建新型国际关系。(外交部网站)